欢迎光临四川军梅盛世服饰有限公司公司官网!
全国咨询热线

028-83210519

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
杭州四季青的造富往事

时间:2021-05-13  作者:小时尚  阅读数量:

你见过凌晨4点的杭州吗?

每天早上4点半,在大多数人还在熟睡的时候,四季青已是灯火通明。档口里放着响亮的音乐,门口的小姐姐在招揽顾客,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穿梭在各个档口挑货……这是杭州四季青延续了二十三年的批货模式,哪怕是和阿里巴巴在同一座城市,电商也没有完全改变四季青当初的模样。

1

创立30余年来,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(下称“四季青”)已成为享誉全国服饰批发界的一块金字招牌,而身处其中的成百上千在拼搏的商户们,则用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断奋进的精神,从档口到店面、从传统到现代,从代理品牌到自创品牌、从艰难起步到安居乐业,他们将生活嵌入事业,将事业装入历史,与四季青一道,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。

1

侯老板:从一个档口到三个品牌

“我1995年就开始就在四季青开档口了。”和爱人初到杭州时茫然却充满期待的心情,温州人侯老板仍记忆犹新。如今,他正在为2021年春季新款忙碌着,同时还管理着三个时尚女装品牌的日常运营。

25年前,他和爱人一起来到省城杭州做生意。早前的温州人,离开家乡在外闯荡,以缝纫和服装起家的居多,侯老板就是其中之一,他选择的是卖服装。

当年,他在四季青租了一个7-8平方米的档口,三面白墙,杆子一架衣服一挂,店铺就算是开张了。夫妻二人外加一个帮手,每天天没亮就开门营业,开始了起早贪黑的批发市场生活。

“上世纪90年代的买卖方式还比较传统,要等客人上门选货才有生意做。”侯老板回忆道,“为了让更多的客人看到我们,市场里其他店铺一般凌晨4点半开门营业,我们就4点开门;如果有提前开门的,我们就比他更早。年轻不怕吃苦,就是卯足劲地干!”

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服装行业的变化也日新月异。早期的商户大多为改善生计而拼命工作,但大部分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,善于把握机会的趁势发展壮大,甘于眼前的则沉寂消失。

侯老板善于经营,服装生意如火如荼,他开始琢磨更好的发展出路。“我们不能一味地停留在早上揽客卖货、下午打包睡觉的老日子。所以,我有了从单纯赚钱的小商小贩模式,转向如何把服装生意做得更好的念头。”侯老板说。彼时,品牌代理模式开始风行,他抓住这一创新风口,顺势将生意带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5年后,侯老板将档口换成了宽敞的店面,装潢上花了不少心思,开始有了服装陈列的雏形,还挂上了水晶吊灯,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做法。付出的努力终有***,随着软硬件方面档次的提升,侯老板的服装生意越加红火。“不止我们自己,我们的工人随着收入的增加也开始在杭州置业安居。”

2005年之后,光靠代理品牌已经无法满足侯老板的发展需要,也无法完全覆盖前来订货的商家需求。国内服装市场开始加速扩张,消费潜力逐步释放,休闲化、多样化、个性化、时装化和品牌化等服装消费观念日趋成熟。此外,互联网开始渗入服装市场,商户的服务意识增强,销售模式悄然改变,服装市场的新业态又一次开始转变了。

以自创品牌来增强竞争力、开拓新空间,成为越来越多服装市场小商户发展的选择。

与过去大量由小工厂直接发展而来的品牌不同,这一波自创品牌的浪潮主要由大经销商掀起,他们借助自身长期代理品牌的经验和贴近市场的优势,逐步走上了自创品牌的“高级阶段”。

“自创品牌与品牌代理相比,主动性强了不少。”侯老板表示。这个时期,市场里一些品牌经营者的角色开始转变,从过去自己做别人的代理商,转变为让别人给自己做代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,从最初产品出厂没有检验程序,到如今具有自我设计、自行打样的能力,自创品牌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。

“把公司带大带好不容易,不是靠一股蛮劲往前冲就可以的。现在市场里有专业背景、有创新意识的‘90后’‘00后’的加入,让我们很有危机感。要与时俱进,否则很容易就被淘汰。公司在慢慢成长扩大的过程中,需要不断学习,我们经常请服装院校的教授来公司上课,不断提升公司的专业度和竞争力。”

关于将来,侯老板表示,传统服装批发市场正以不同的姿态探寻转型升级之路。“或许,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新挑战,将为我们开启又一轮的新商机。”

02

郑贺女:从丝巾生意到旗袍情怀

“因为一条真丝围巾,从此我和旗袍结了缘。”拂云秀丝绸店的老板娘郑贺女表示。

上世纪80年代,出于想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条件,郑贺女有了出去打工赚钱的念头,面对公婆的不理解、老公的担忧,她毅然孤身带着东凑西借、利息5分的3万元本钱,来到杭州做服装生意。

在体育场路上的丝绸市场,她支起了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档口。刚开始做买卖,一个月下来基本没赚到钱,不甘心的郑贺女每每想到5分利息的钱得偿还,咬咬牙继续坚持。

“早年去广州白马拿货,都会选晚上八九点钟的飞机,因为可以省住宿费。也常常因为行李超重,和机场工作人员产生言语冲突,为了省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连抠带省。”回忆过往,郑贺女面带苦笑。她坦言在丝绸市场的那3年,基本没赚到什么钱,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。即便如此,她心里藏着的梦想——拥有自己的厂房,一直未曾改变。

上世纪90年代前,杭州丝绸产业由恢复走向发展,还处于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生产阶段,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还在逐步改善,对丝绸的需求并不高。跨入90年代之后,杭州丝绸产业逐步向现代化迈进,生产规模也从小作坊、小染坊逐步走上规模化的道路。

此时的杭州,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,旅游业发生了很大变化,国内外的旅行团开始频繁光顾丝绸市场,郑贺女的生意有了转机。

“档口生意慢慢起色,基本能养家糊口了。”郑贺女笑道。于此同时,四季青市场开始走红,她当机立断在四季青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档口,卖时装和丝绸。“虽说一直在卖丝绸,却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过丝绸背后的文化。”郑贺女表示,“反而是一次赠送给外国友人一条品质上乘、具有中国特色的丝巾,让我从此真正了解并爱上了丝绸。”

当时,收到丝巾的外国友人寄来一张在宴会上佩戴丝巾的照片,并致谢郑贺女,表示自己戴的不只是一条丝巾,更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,是十分珍贵的礼物。郑贺女的内心大受震动,在自豪的同时又有了一个目标——她要将代表中国文化的旗袍作为将来发展的方向。从此,郑贺女和丝绸真正结缘,并互相成就。

2000年开始,郑贺女开始赚钱了。在丝绸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,不仅让她的生意经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,还对丝绸的面料材质了然于心。这个时候,她在四季青的档口换成了一间100多平方米装修精美的宽敞门面,并取名为“拂云秀”。

“以前丝绸服饰走的是‘中大淑’(35-45岁)路线,随着时代变化,开始年轻化、时髦化。犹记得,生意好的时候我坐在门口发号子,批发商排队拿货,有时候批发商还会因为拿不到货而争执甚至打架,需要保安在边上维持秩序。”说到此处,郑贺女颇有成就感。“彼时一个丝绸单款,每天都能卖十几万件,赚了一千多万。”

不过,即便生意很好,郑贺女也很有危机感,一直不断地在想怎么转型。有时候觉得很累,甚至一度想放弃,但出于对丝绸的情怀,令她始终丢不下。“我们是从物质和精神匮乏的时代跨越到现在的,因为经历过,所以才更懂珍惜。”

最近,郑贺女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,培育销售团队,制版、设计和销售一体化,找明星街拍带货,还在今日头条和小红书上做推广,她实现了当初自己的梦想。

服饰的变化,俨然是中国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的一个缩影;服饰的变化,也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进阶。在现在的四季青里,是成千上百个“侯老板”“郑贺女”,携自己的原创品牌,牵手互联网,在筑高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力的同时,将触角向终端渠道不断延伸,从而找到满足人们衣食住行之首最基本需求的产业生存之道。

专家点评

专业市场是浙江走上小康之路的主要载体

邵尉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

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浙江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,也是浙江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的主要载体。专业市场建立之初,浙江政府的“税税包干”“放水养鱼、培养税源”等优惠政策使得该市场的经营成本大大低于同类市场。

早期的四季青克服了诸多困难,成立了专业市场,抓住了市场的需求。在经历传统市场的黄金发展期后,电子商务逐渐兴起。人们的消费习惯一夜之间开始转变。早在2002年,四季青就通过电商平台工具,开展电子商务应用,打造O2O模式,解决在线展示交易、远程采购结算、商户交易管理等综合需求管理。

现在,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铸剑,经过服装专业市场、网络科技等产业的成功积淀,四季青服装集团形成了以“实体市场+电子商务”相融合的创新型商业模型,一个拥有3250多万网商、海量信息和交易量的充满想象力的大市场。

数字四季青

1989年,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开业。

最开始只有1栋楼、45个摊位。30年后,四季青已成中国服装界的地标,拥有26个服装专业市场、2.5万家档口。日均有超10万的人流往来。

而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四季青地区从事服饰批发的商人中40%来自浙江以外的省份,余下基本为浙江本省的丽水、衢州、台州等地,浙商是***的主力。


拨打电话 点击咨询